在波特兰开拓者的内线棋局中,中国球员杨瀚森的角色正在经历微妙变化。尽管目前被定位为第三中锋,但多位美国记者和教练组的评价显示,这位 20 岁的首轮 16kaiyun中国 号秀可能比预期更早进入常规轮换阵容。这一判断不仅基于他在夏季联赛的全面表现,更源于开拓者内线洗牌后的战略布局。
一、选秀背景与技术特质:中国中锋的历史性突破
作为继姚明、易建联之后第三位在首轮被选中的中国球员,杨瀚森的 NBA 之旅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。身高 2.18 米的他在 CBA 联赛已展现出统治力 ——2024-25 赛季场均 16.6 分、10.5 篮板、2.6 盖帽的表现,使其成为联赛盖帽王并入选最佳阵容一阵。不同于传统中锋,他的技术特点更接近现代篮球需求:夏联四场比赛场均 3.8 次助攻的策应能力,以及 33.3% 的三分命中率,让球探将其比作 “中国约基奇”。这种技术全面性在开拓者现有内线中尤为稀缺 —— 克林根虽以防守见长,但缺乏外线威胁;罗威虽护框出色,却因伤病出勤率极低。
二、球队现状与竞争格局:内线洗牌后的机遇窗口
开拓者今夏的阵容调整为杨瀚森创造了机会。随着艾顿被买断,球队内线仅剩克林根、罗威、里斯和杨瀚森四人。目前克林根稳坐首发,罗威因膝盖手术被严格限制出场时间(场均预计 12-14 分钟),而里斯竞争力不足。这种配置意味着,当罗威轮休或伤病复发时,杨瀚森将成为唯一的纯中锋替补。更关键的是,管理层已明确将克林根和杨瀚森视为未来核心,这种长期规划为后者提供了成长空间。
三、夏季联赛表现:全面性与短板的双面镜
杨瀚森在拉斯维加斯夏季联赛的表现印证了其潜力与不足。四场比赛中,他场均贡献 10.8 分、5 篮板、2.3 盖帽,三分命中率 33.3%,并多次送出横跨半场的击地妙传。对阵鹈鹕时,他三分 6 中 3 砍下 15 分,展现了得分爆发力;面对火箭,他 8 分 8 篮板 5 助攻 3 盖帽的全面数据,更凸显了战术价值。然而,篮板能力不足成为主要短板 —— 作为中锋,他夏联场均仅 5 个篮板,且前场篮板冲击力有限。此外,体能和对抗强度仍需提升,夏联末段的疲惫感已被美记指出。

四、教练组态度与战术适配:体系中的隐藏价值
开拓者教练组对杨瀚森的定位远超 “第三中锋”。主教练比卢普斯盛赞其 “传球能力和比赛感觉无法教导”,并强调他的挡拆质量和竞争意识。夏季联赛主帅伯勒尔则称他为 “拉斯维加斯最受欢迎的球员”,并透露教练组正围绕其开发战术。从战术适配看,杨瀚森的高位策应能力可激活开拓者的 “5-out 体系”—— 夏联中,当他与克林根同时在场时,球队禁区命中率提升至 68%。这种内外结合的打法,恰是管理层推行的 “长城计划” 核心。
五、挑战与成长路径:从边缘到轮换的必经之路
要真正跻身轮换,杨瀚森需跨越三重障碍:篮板能力、对抗强度和稳定性。美记 Reese Kunz 直言,若无法提升篮板拼抢意识,很难撼动克林根的首发地位。为此,他需在休赛期增肌(目标体重增加 7 磅)并优化卡位技巧。此外,挡拆后的决策效率(CBA 场均 3 次失误)和三分稳定性(夏联 33.3%)也需改进。但这些挑战并非不可逾越 —— 周琦的 NBA 经历证明,中国球员可通过针对性训练适应联赛强度。
六、未来展望:时间窗口与潜在爆发
综合来看,杨瀚森最快可能在赛季中期进入轮换。当罗威因背靠背比赛休战时,他将获得 10-15 分钟的出场时间;若开拓者交易罗威或克林根受伤,机会将进一步扩大。美记 Mike Richman 的评价颇具代表性:“赛季初期可能边缘轮换,但抓住机会就能逆袭。” 这种逆袭的可能性,既源于他的技术独特性,也源于开拓者重建期对新人的包容。正如管理层所言,选中杨瀚森是 “为新时代做准备”,而这个新时代,或许比预期更早到来。